二百八十七 烧钱-《我不是袁术》


    第(2/3)页

    火头军做饭、煮水与取暖需要木柴,全军平均每日损耗约五十吨到一百吨之间。

    这些损耗总体算起来,维持一支三万人军队的存在,就算有一个稳定的驻地,还能就地提供粮食等物资,甚至袁树自己经营的一部分农庄能用成本价供给粮食,再豁出老脸用人情兑换一部分物资需求……

    每天,最起码也需要三百多万钱。

    在雒阳,这个数字差不多可以覆盖一支军队的日常需求。

    但是并州的生产被战火严重破坏,恢复到袁树认为的理想状态需要时间,短时间内能否提供三万人的军粮还成问题,最初,必然会需要从雒阳地区运送粮食到并州,这一路运输而去的损耗是必须要考虑的。

    那耗费只会更多。

    现在只能期待在后期能够将并州经营起来,组织百姓屯田蓄粮,就地取用,则可大规模降低养兵损耗。

    但那都是后期的事情。

    所以袁树忽然就意识到自己看起来好像挺有钱的,好像富甲天下,拥有的财富好几辈子都花不完,建设农庄、建设学府好像都很轻松,随随便便就能大撒币收买人心。

    可是一旦投入到军队当中,这钱突然就变得不太够用了。

    建设军队、行军打仗,那可真的是烧钱啊!

    难怪古人都说用兵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能不用,就尽量别用。

    如此,他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后来军阀混战时期,为什么像袁绍和袁术这种枭雄的军队需要捕鱼摸虾、采摘桑葚来补充军粮。

    他原先还觉得很奇怪,好歹也是占据河北淮南这种富庶地区的大军阀,人口稠密,底子好,一时被战争破坏,稳定之后恢复生产,以当地的农业基础,不至于给士兵吃粮食都吃不起吧?

    连军队都养不起,还打什么仗?争什么霸?

    现在算了一笔经济账,袁树发现,这些军阀能够让军队去捉鱼摸虾、采摘桑葚,已经算是很有良心的行为了,至少他们没有放出话来让军队自行解决粮食的问题。

    真要这样搞,就等于发放了私掠许可证,就等于同意军队用暴力夺取他们所需要的一切,那可能就是一场天大的灾难了。

    供养一支军队,给粮食是最起码的,除了粮食之外还有众多其他品类的支出,每一项支出都是钱,每一笔钱花出去都是天文数字,而且这还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下。

    如果一个社会环境不够稳定,生产被大规模破坏,就算有钱都买不到要的东西。

    所以袁树也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后来但凡有些眼力劲儿的军阀都得安排部下士兵们搞屯田。

    一来这是真的省钱,二来你军队不屯田,那是真的没有地方去买粮食,大乱之后幸存下来的农民是真的养不活这些士兵。

    活人总不能被尿给憋死,没地方买、没人种,那就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不过比起这些大军阀们来说,袁树好歹还算是提前有一些心理准备的,他不会像历史上那些大军阀一样,直到没有粮食吃了才注意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他打最开始、在建立一支军队最开始的准备工作环节就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的必要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