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五 破城之后三日不封刀-《我不是袁术》
第(2/3)页
如此分化城内防御势力,让刘郃等叛军首领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以此激化他们的内部矛盾,争取从内部攻破濮阳县城。
关于袁树提出来的意见,段颎提出了反对意见。
段颎认为寒冬腊月出兵征讨本来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如今年节将近,想要在年节之前结束战争可能性不大,士兵必然心怀怨念,如果没有足够的赏赐,那么军队的士气就会非常低落。
所以段颎认为劝降什么的大可不必,濮阳城主动投降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他不抱任何希望,比起这个,还不如许诺汉军士兵破城之后三日不封刀。
任由他们在三天之内肆意妄为,烧杀抢掠什么都可以,三日之后再整理濮阳城。
段颎的这个提议,大部分将领都表示赞同,他们也觉得这样安排最好。
年节都不能让人回家,总得让人有点开心的事情,不然士兵们闹腾起来,影响了士气,问题可就大发了。
袁树一开始有些恍惚,但他很快意识到这件事情对于当前这个时期来说,实在太正常了。
之前,他一直都带着本部作战,而且是打野战,攻克的城池还是主动投降的,自然不存在什么屠城之类的事情。
另外,他所统领的一心会武装从建设开始就有着非常严格的纪律要求,整个一心会也是如此,并且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有学识的人,把良知贯彻到底,在道德水平方面也远远超过一般人。
基本上袁树一声令下,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会做什么,袁树说不允许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坚决不做,至于屠城这种事情,就算袁树不说,他们也不会去做。
但这也仅仅局限于一心会内部。
袁树所统领的一心会武装力量在这支军队当中只有六千人,并不占大多数,占据大部分数量的是雒阳朝廷的常备军以及三河地区的良家子雇佣军。
这些古典军队还是奉行着那一套古老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他们并不认为打了胜仗之后屠城有什么不好的。
且按照东汉时期以郡为国的社会态势,两个郡的郡民彼此都会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外国人,大部分人不具备所谓的“全国视野”。
所以让这些出身三河地区的士兵去屠戮东郡、济阴郡等地方的“叛军”,他们一点道德包袱都不会有,只会觉得理所当然。
在这群人当中,除了极少部分有名誉或者身份上的需求、或者个人道德水平比较高的人,会对这种行为表示不满,可能不会加入进去。
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压根就没有打算能够靠着上战场获得什么官职,他们也知道获得官职的可能性太低了,所以他们为的就是钱,很多很多的钱!
拿不到官职没关系,只要能抢到钱就可以。
在战场上抢一波,打了胜仗回去,朝廷又奖赏一波,里外里两波钱拿回去,一般般的能吃个两三年,运气好点,吃个五六年都有可能。
打仗在他们看来就是赚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