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留学基金】-《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2/3)页
    好些人都不相信,认为这是个假新闻。因为即便是某些大老板,一下子拿出12万元现金都有些困难,需要花时间筹措才行,周赫煊每年上哪儿找这么多钱去?
    即便周赫煊卖内衣赚了不少,办报纸、写文章也收入不菲,但也经不起这么花啊,他的钱顶多能撑个两三年。
    报刊杂志可不管,反正一个劲地吹捧就是。
    《申报》盛赞周赫煊为“名士之楷模”,《新闻报》说周赫煊是“爱国大教育家”。
    就连一向爱骂人的鲁迅,都在新近的杂文里面,顺带着夸了周赫煊几句,说他为中国做了些大好事。
    学生们在高兴的同时,又有些腹诽留学名额的设立,因为理工科名额占了60%。而国内大部分学生都读的是文法专业,想要考取留学资格,竞争实在太大了。
    ……
    南京,中央大学。
    童第周端着讲义来到教室,他不是讲师,更不是教授,仅仅是一名助教而已。
    童第周在复旦大学读的是心理学,这个专业可不好找工作。他没有靠山,也没啥名气,好不容易求陈布雷介绍了一个工作(北伐期间国党总司令部政治宣传处中尉),童第周不适应这里乌烟瘴气的斗争,只干了一个多月就辞职了。
    紧接着,童第周又在家人的介绍下,去了浙江桐庐县当科长。这个职务的工资至少有80元,但县长欺负他年轻,每个月只给30块大洋。
    如果是单身汉,每月30元薪水倒还过得滋润。可童第周很快结婚了,妻子正在读书,又生下一个女儿,一家三口过得极为困难。
    没有办法,童第周写信求以前的老师帮助,终于得了个中央大学助教的工作,日子稍微还过得去。
    童第周放下讲义,把黑板擦干净,又摆放整理好这节课的实验器材,只等着教授来上课。
    教室里的学生却突然吵嚷起来:
    “大新闻,大新闻!”
    “什么大新闻?”
    “周先生每年捐款12万元,资助80位学生留洋欧美。”
    “真的假的?”
    第(2/3)页